“鸟巢”志愿者归来 ――记辽宁残联志愿者残奥会服务工作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10日 编辑: 来源:

  能够走进“鸟巢”,我们是幸运的,开幕落幕,火炬在头顶熊熊燃烧,一次又一次,我们就站在世界的中心。可很少有人能体会,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鸟巢”即国家体育场,是一个气势恢弘的场馆,由钢结构和膜结构组成,顶部呈双曲面马鞍形,南北长333米、东西宽294米,高69米。单纯的数字似乎不足以形容这座场馆的恢弘,我们每天体验着志愿者报上所说的:“鸟巢”之大,大到我们要在1.5公里的环道上,夹在卡车和大巴车之间奔走,大到总是有陌生的地方需要我们去熟悉,大到忙碌的时候只顾着眼下琐碎的一件件事情,却来不及悄悄望一眼最光鲜的地方,大到为了坚守,只能与世界的焦点一墙之隔、擦肩而过。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承载着我们的光荣与梦想,让我们每每想起总觉得有千言万语即将奔涌而出,却怎么也写不尽。
  2008年9月2日至9月19日,我们一行五人经辽宁残联理事会的批准,荣幸的参加了北京残奥会志愿者服务工作。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能够从事残奥会志愿服务,与残疾人一起分享运动的喜悦,见证他们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拼搏过程,我们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同时也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们于9月2日抵京,与北京大学接洽,4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参加了京外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残奥会动员部署暨残奥版微笑圈发布会,随后陆续接受通用知识、技能、精神素质、岗位服务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培训,在国家体育场相关人员的引导下熟悉场地,了解岗位细则和工作任务。9月8日早4点至18日凌晨2点在国家体育场进行观众服务工作,19日早乘车返回沈阳。
  在9月4日京外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残奥会动员部署暨残奥版微笑圈发布会上,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亲自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她指出:“参加残奥志愿服务的100名京外残疾人工作者是全国40多万残疾人工作者的代表,在工作中要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高质量的特殊服务,成为北京残奥会的亮点。希望大家珍惜机遇、学习进取、增长才干,将其作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动力”。
  作为辽宁残联志愿者,我荣幸的在会上代表全国残联系统志愿者发言,志愿以良好的仪表和礼节、得体的言行、文明的素养、饱满的热情为运动员服务,为观众服务,为残奥会服务。在实践中展示残联系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展示给世界一个友好文明、充满热情的中华民族形象,不辱使命,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事服务工作,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不负奥组委、中残联和各级残联领导的信任,不负全世界关心残疾人关注残奥会的目光。
  辽宁残联志愿者的对接高校是北京大学,对接场馆是国家体育馆。在与志愿者保障部和场馆工作人员联系后,我们被安排在场馆一层看台从事观众服务,主要进行座席引导、验证、通道疏通、婴儿车和轮椅寄存等观赛服务工作。由于残奥会志愿者的服务对象、内容、方式比奥运会更具特殊性,人性化、全方位、高水平服务要求更高,需要我们在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体现平等相待的服务理念,熟练掌握无障碍服务技巧,并区分各类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我们深知,短短几天的培训与残奥会的实战要求还有差距,于是我们关注到身边一些参加过好运北京测试赛和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他们多是北大的在校学生,经过近一年的专业培训,具有相对专业的服务知识和方式,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培训以外的服务技巧,并在为残疾人服务的过程中共同总结经验,一起进步。
  在服务工作方面,开始我们觉得志愿者的工作是简单的,每天数十次的回答卫生间在哪里,楼梯在哪里,或者用重复的话语说服观众不要站在通道口,拼体力就可以了。后来慢慢发现,许多平凡背后需要的是智慧,因为总有些突发情况是需要随机应变的,有的观众会问:你多大了,家在哪里,电话多少啊?有的问:鸟巢的钢结构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哪个公司产的?也有观众因为座位脏了或卫生间没有纸了等保洁的问题而出口伤人,任凭我们一再道歉或做补救措施,依然辱骂不止。现在回头望去,我们庆幸自己曾是一名奥运志愿者,可以用我们的微笑展示北京的风度,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鸟巢透过我们认识中国,认识不卑不亢懂礼貌有气节的中国人。
  工作时间安排上,我们五个人都是A班,即早5点至下午2点时间段工作。许美婷和沈晓燕在一层122―137看台,杨琳、杨航和我在一层138―146看台。残奥会田径比赛日程安排比较紧凑,基本每天上午都有15场以上的比赛、4场左右的颁奖,作为观众服务志愿者,赛事服务期间我们必须在固定岗位站立服务,不允许坐下,工作强度相对较大,几天下来,腿和脚就出现不同层度的酸胀,加上排队安检和领餐,上下班车步行,平均每天站立时间在6-7小时。连续十几天长时间的工作固然让人疲倦,但服务18天以来,我们从始至终严格的按照规定时间签入签出,坚持在固定岗位微笑服务,大家没有临战退缩,更多的是在互相关心和问候中收获一起吃苦的幸福。当闭幕式的人潮散去,满眼的“蓝立方”在星空下一起大喊“鸟巢我爱你,中国我爱你,奥林匹克我爱你”的时候,我们知道,18天的日日夜夜,“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经深深的植入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为残奥服务的这段日子里,我荣幸的担当着五人团队的领队,协调在奥组委志愿者部、北大志愿者保障部、场馆观众服务办公室之间,习惯了在每天凌晨的电话中确定第二天的日程安排,习惯了无论几点短信就是号令的作息时间,习惯了每晚去敲一遍大家的门,习惯了我们就这样生活在一起的所有。我们五个人一起上下班,一起吃饭,甚至有时一起刷牙洗脸,从陌生到熟悉,从不认识慢慢成了朋友。尽管赛事期间没有休息时间,工作强度比较大,生活条件不尽人意,但我们在一起感到每天的工作都很快乐,疲惫时互相讲讲遇到的趣事,清晨时在看台的一角仰望体育场,熄灯前的一个短信一声问候都成为我们的共有的记忆。我们为彼此因为奥运相识而深感庆幸,为一起服务残奥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残奥会是体育赛事,但它远远超越了体育本身,成为展示我国残疾人事业乃至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窗口。亲历残奥会也让我们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残奥运动员展现出的拼搏超越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在国家体育场中见到过的所有运动员,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自信、灿烂的微笑,这是一种已经超越了比赛本身的精神。看着他们每场比赛后向所有观众致谢,脸上洋溢着真诚的感谢,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种震憾,更是一种洗礼。正是他们用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积极乐观、勇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告诉我们如何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珍惜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我们更应感谢他们。
  其次,残疾人参赛观赛全面实现无障碍。我们所服务的国家体育场每层看台设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间12个,轮椅观赛位72个,即使在工作人员进出的零层也设置了盲道,运动员上下班车的无障碍设施更是细致入微,残奥无障碍手册随处可见。客观的讲,残疾人在鸟巢的比赛和观赛是畅通无阻的。而这无疑对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残疾人的氛围是绝好的推动和促进,同时,也是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的新契机。
  第三,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在亲历了残疾人的运动盛会后,我们更深切的了解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明白残疾人事业的不平凡和意义重大。我们庆幸自己工作在残疾人联合会,可以把我们从事残疾人事业的热情和梦想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在一起,在奥林匹克的平台上为残疾人服务,传承互助友爱的精神。
  经历残奥,我们心怀感激,是各级领导的关心和信任,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奥运,让我们在国际赛事中得以成长。18天来,每一条短信、每一声问候都成为我们最温暖的记忆,手机里那些亲切的言辞总是看了又看,怎么也不舍得删掉。走过残奥,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专注的投入到本职工作中,继续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勤恳、踏实的为残疾人服务.
  (辽宁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  梁秋实)

附件下载